如何通过知识图谱对大语言模型返回的结果做 RAG?
通过知识图谱(Knowledge Graph, KG)对大语言模型(LLM)返回的结果进行检索增强生成(Retrieval-Augmented Generation, RAG)可以提高生成内容的准确性和一致性。以下是一个概述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的步骤: 1. 构建或使用现有的知识图谱 数据来源: 知识图谱通常由结构化数据(如关系数据库)、半结构化数据(如JSON、XML)、以及非结构化数据(如文档、网页)构建而成。 存储和查询: 可以使用Neo4j、Memgraph等图数据库来存储知识图谱,并通过Cypher或其他查询语言进行查询。 2. 结合知识图谱进行查询增强 查询扩展: 在用户发出查询后,使用知识图谱对查询进行扩展。例如,如果用户询问某一特定领域的问题,可以使用知识图谱扩展相关领域的概念和关系。 上下文检索: 在生成答案之前,使用知识图谱对相关上下文信息进行检索,这些信息可以包括实体之间的关系、属性、历史记录等。 3. 与大语言模型结合 预处理: 在将用户的查询输入大语言模型之前,先用知识图谱检索相关的上下文信息,并将这些信息附加到查询中,以增强模型的理解。 生成与验证: 大语言模型生成初步答案后,可以通过知识图谱对生成的内容进行验证和修正。例如,验证生成的实体关系是否正确,或对关键事实进行交叉验证。 后处理: 使用知识图谱进行后处理,以确保生成的结果与知识图谱中的已知事实一致。 4. 实现流程 用户查询: 接收到用户查询后,系统首先通过知识图谱检索相关实体和关系。 检索增强: 将检索到的信息与用户查询一起传递给大语言模型,增强生成过程。 结果验证: 对生成的结果进行验证,确保其与知识图谱中的信息一致。 结果返回: 将经过验证的答案返回给用户。 5. 技术实现 Python与图数据库: 使用Python脚本连接图数据库(如Neo4j),通过Cypher查询获取知识图谱中的信息。 与大语言模型集成: 使用Python库(如OpenAI的API)与大语言模型交互,将检索到的上下文信息传递给模型,并获取生成的答案。 6. 示例代码 下面是一个简单的Python示例,展示了如何结合Neo4j的知识图谱与OpenAI的大语言模型进行RAG: from neo4j import GraphDatabase import openai # 连接到Neo4j数据库 uri = “bolt://localhost:7687” […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