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生需要做减法

Posted on Sun 04 May 2025 in Journal

Abstract 人生需要做减法
Authors Walter Fan
 Category    learning note  
Status v1.0
Updated 2025-05-04
License CC-BY-NC-ND 4.0

人生需要做减法

三十而立,四十不惑,五十知天命。

真正走到“知天命”的年纪,才渐渐明白:所谓“天命”,并不是一种宿命的接受,而是对人生重心的深刻转移。精力不再无限,机会不再密集,身边评价渐弱,但内心的波澜仍旧未曾平息。

对于我这样一位年过五十、在外企耕耘了二十多年、又在创业公司短暂搏击后因资金链断裂而离职、如今重新回到一线写代码的老程序员来说,这份体会尤为深刻。

曾经稳定、专业、体系化的外企生涯给我打下了扎实的技术和工程基础,也给了我“在规则内精进”的安全感。而当我因为部门整体裁撤,更换赛道, 投身一家创业公司,试图迎接更具挑战性的角色时,却亲历了创业团队资金断裂、项目搁浅的无奈。

那段日子让我第一次正视一个问题:当年华已逝,当失败来袭,我们还能靠什么继续前行?

加法的时代,已经过去

年轻时的我们,习惯用加法应对人生:学更多技术、换更多岗位、追更多热点。那时候“做得多”本身就是资本。

但到了我们这个阶段,再继续盲目地“加”,只会被信息海啸压垮,被“什么都想学但什么都学不精”的焦虑吞噬。

《沉默的大多数》里王小波说:“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,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。”——年过五十的技术人,不能再靠“加法式冲刺”,而要转向“减法式深耕”。

减法,是一种成熟的战略

减法不是退让,而是聚焦——把有限的时间、精力和生命,投入到最值得的地方。

● 技术的减法:

不再追求每一种新语言或框架,而是回归我们真正熟悉并具备经验的技术领域,把它做深、做透。例如系统架构优化、性能瓶颈分析、老旧系统重构……这些恰恰是年轻人难以短时间掌握的“硬功夫”。

● 时间的减法:

不再盲目加班熬夜、不再力拼KPI,而是将时间分出一部分用于反思、写作、分享与沉淀,让经验转化为价值,让技术成为影响他人的工具。

● 目标的减法:

不再追逐“高薪”“title”“项目规模”,而是选择那些让我们觉得“值得做、做得稳、做得长久”的事情。比如培养新人、推动工程文化、参与开源,甚至只是把一个陈年系统优化得更优雅、更可维护。

● 关系的减法:

不再硬撑每一次饭局和“人脉活动”,而是回归到志同道合的朋友、彼此成就的同行中。此时的社交,拼的不是“认识多少人”,而是“彼此是否值得信任”。

没当上管理者,不等于没有发展

在外企多年,我见过很多“技术通道”最终走到瓶颈的人,也见过许多中年程序员焦虑于“没转管理”的选择。但现实是:管理路径不是每个人的终点,也不该是唯一标准。

我在外企做 Tech Leader , 以及在创业团队担任技术骨干时曾深刻体会到:一个能“把事做成”的人,其实远比一个“把人管住”的人更稀缺。

不当管理者,我们依然可以成为技术布道者、系统守门人、知识传承者,甚至成为年轻工程师“能靠得住”的引路人。

看看 Go 语言之父 Rob Pike,他几十年来专注写代码、讲技术,至今仍在推动着基础工具的进化;看看开源界那些年龄已高却持续活跃的技术老将,他们未必是任何公司的 VP,却是无数技术人的“灯塔”。

这正是新时代程序员的新路径:不靠职位谋声量,而靠技术积累赢尊重。

减法之后,才看见真正的自己

日本作家村上春树曾说:“人生就像铁轨上疾驰的列车,到了某些年纪,开始明白减速,不是变弱,而是开始欣赏沿途的风景。”

在经历创业失败、回归代码一线之后,我终于懂得:人生的下半场,真正重要的不是继续“加速”,而是“定向”——把那些虚幻的外部光环褪去,找回那个曾经热爱技术、踏实做事的自己。

做减法,不是放弃追求,而是学会选择方向;不是否定过去,而是尊重时间;不是向现实低头,而是学会与自己和解。


今天的我们,或许不再是“风口上的那群人”,但我们依然可以用深度打动世界;或许不再有无限可能,但依然可以把有限做得极致。

人生每一个阶段都可以重新出发,只是这一次,我们不再负重狂奔,而是轻装上阵。

做减法,才能真正做自己。


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-非商业性使用-禁止演绎 4.0 国际许可协议进行许可。